16世紀初期的航海大發現,溝通了中西直接貿易,大量瓷器通過菲律賓、澳門、廣州等地運輸到歐洲。以瓷器為商品媒介,以白銀貨幣化為基礎,構筑了世界性的瓷器交換網絡,引發了歐洲上層社會對中國瓷器的瘋狂追求。伊比利亞半島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國王菲利普二世曾經擁有近三千件的瓷器,是當時歐洲社會擁有中國瓷器數量最多的國王。

在16世紀末期,如果這個收藏量還是個天文數字的話,到了18世紀時,歐洲許多貴族家庭都可以達到這一規模。而這一時期,許多歐洲國家的國王擁有的瓷器數量更為夸張,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擁有57000多件瓷器,法國路易十四用瓷器裝飾整個宮殿。在歐洲王儲時尚消費的引領下,社會各界均對中國瓷器有著特殊的嗜好。許多西方貴族也用中國瓷器花瓶、瓷器雕塑來裝飾自己的客房,彰顯主人與眾不同的品位。

更難以理解的是,許多歐洲人賦予了瓷器神秘的色彩,甚或有人相信瓷器能夠解毒和喚醒消失的靈魂。自16世紀開始,中國銷往歐洲的瓷器至少超過兩億件,其中絕大多數是景德鎮瓷器。同中國其他全球性商品相比,瓷器擁有更為持久的影響力,也更能得到認可與接受。絲綢、茶葉、香料和胡椒多為一次性消費品,是單向度的,會在消費中使其影響力下降。但瓷器在器物紋飾、室內裝飾、飲食禮儀、社會關系中起到的作用卻歷久彌堅。

歐洲社會各界對瓷器的狂熱,不僅僅構筑了首次世界性瓷文化圈,還引發了歐洲對中國瓷器模仿的過程。從17世紀初開始,歐洲便仿制中國瓷器。即便他們無法生產出類似中國的硬質瓷,但至少可以在陶制器皿上繪制來自中國的圖案,并銷售到歐洲各地。其中,最為著名的代表是菲利普二世。里斯本凱旋門上就繪制著瓷器貿易的圖案,一面是葡萄牙人從中國進口瓷器,另一面是將自己生產的陶器運輸到歐洲各國,并認為他們的產品也能銷往世界各地。

但這種陶質產品根本無法和來自中國的瓷器質量相媲美,歐洲社會的夢想依舊是能夠生產出類似中國瓷質的瓷器。許多大學問家也對此孜孜不倦,語言學家斯卡利杰就是杰出代表。“大量灰泥、蛋汁、牡蠣殼,還有;戎惱ハx,合在一起仔細攪拌直到完全均勻。然后由一家之長秘密埋入地下,地點只透漏給一個兒子知道。一定要經過八十年密不見光之后,再由后代掘出。”

盡管這一充滿想象神秘魔法般的制瓷技術毫無根據,但在歐洲足足流行近百年。這種神秘性猜想,一方面反映出歐洲社會對瓷器原料的無知;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歐洲社會對瓷器生產技術的渴望。在奧古斯都二世支持下,德國麥森燒制出類似中國的白質瓷,開啟了歐洲瓷器獨立發展的歷史。